行業(yè)資訊
海綿城市市政道路設計方式
摘要:海綿城市就像一塊海綿那樣,能把雨水留住,讓水循環(huán)利用起來。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硬化用地面積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5~20%;通過城市道路改造,選用優(yōu)質環(huán)保路面材料,減少地表水污染,建設地表水調蓄系統,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來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本文僅針對城市道路建設中貫徹低影響開發(fā)模式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fā);道路設計
1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fā)
海綿城市就像一塊海綿那樣,能把雨水留住,讓水循環(huán)利用起來。即指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jié)水循環(huán);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同時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tài)功能,讓城市更加宜居。
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huán)使用和排水緊密結合,統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tài)修復等多個目標。海綿城市建設既要實現生態(tài)目標,也要滿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響開發(fā)設施建設必須要以建筑與小區(qū)、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城市規(guī)劃、設計、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門、各專業(yè)統籌配合,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tài)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
2 城市道路建設在低影響開發(fā)中的重要性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和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大量的硬化地面減弱了雨水的滲透,雨季降雨量大時容易形成洪峰,導致城市部分區(qū)域積水;導致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象條件和極端水文條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道路面積不斷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積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5~20%。道路路基范圍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觀,而目前這些資源都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現有雨水直接利用與間接利用的研究基礎上,針對綠化帶用水特點,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滲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徑流作為地下水、路邊綠化帶的補充水源,對推動低影響開發(fā)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 低影響開發(fā)城市道路建設設計方式
3.1 城市道路實施現狀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以滿足城市道路功能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體現“排”上,忽略了對生態(tài)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以“路面橫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網”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 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經市政排水管網直接進入河道,道路綠地不能有效地滯蓄雨水,不能對地下水進行補充;②綠化帶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經常性的澆灌綠化成為道路用水大戶,每年都消耗大量自來水,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③雨季地表徑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澇災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暢,路面積水嚴重,面層濕滑,引發(fā)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選擇
城市道路路面?zhèn)鹘y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為城市建設需要、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2012年前后建設部發(fā)布了《透水瀝青混凝土技術規(guī)程》和《透水磚路面技術規(guī)程》,規(guī)范規(guī)定透水混凝土路面應滿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滿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透水瀝青路面組合形式分為三種,分別是①路面水進入表面層后排入臨近排水設施、②路面水由面層進入基層(或墊層)后排入臨近排水設施、③路面水進入路面后滲入路基。前兩類主要用于需要減小降雨時路表徑流和降低道路兩側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決了“排”和降低路面徑流和噪音的問題,但是未解決“滲、滯、蓄、凈”的問題。第三種形式路面水滲入路基,但規(guī)范要求路基土滲透系數大于或等于7×10-5cm/s的公園、小區(qū)道路、廣場和中輕型荷載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該路面形式,也就是說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車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載條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隨著低影響開發(fā)建設被越來越多的部門重視,建議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環(huán)保、強度高的瀝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應具有一定的滲透性能,土的滲透系數不小于1.0×10-3mm/s,且滲透面距離地下水位應大于1m。人行道及綠化帶滿足“滲、滯、蓄、凈”相對容易一些,但人行道與綠化帶畢竟才占總道路面積25~40%,為滿足道路車行道整體功能,靠近車行道的綠化帶和人行道也都設置了防水系統,不能有效解決“滲、滯、蓄、凈”的問題,所以整體解決道路路基范圍內“滲、滯、蓄、凈”是處理低影響開發(fā)建設的重要內容。
3.3 低影響開發(fā)建設城市道路設計理念更替
3.3.1 道路橫坡及綠化帶設計方式選擇
城市道路傳統設計方式是將道路做成向車行道外側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匯入雨水管系統,綠化帶做成高于車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為有效解決城市道路“滲、滯、蓄、凈”的問題,建議將車行道做成向中央綠化帶傾斜的形式,向綠化帶方向排水;綠化帶做成低于車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綠化帶下方設置碎石盲溝,在盲溝底面,超過路基工作區(qū)深度范圍后設置碎石層,反向路基底滲流。
同時在設計中減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設置、減小雨水管徑,并采取智能開關控制形式,僅在雨量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時打開雨水篦子開關,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統。
通過此設計方式的轉變,道路路面雨水通過簡單的雨水管收集變?yōu)槁访鏉B透、綠化帶滲溝“滲、滯、蓄”并反向路基滲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種流向。
3.3.2 道路人行道設計方式選擇
人行道人行荷載較低,在設計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鋪砌,基層采用透水混凝土鋪砌,墊層采用碎石層。為減小對路基工作區(qū)的影響,在靠近車行道側設置隔離層,在人行道范圍內設置30cm左右的碎石溝,深度結合路基工作區(qū)深度確定,將人行道范圍內雨水與路基底面碎石滲水層連接,有效處理雨水滲流。如人行道側有路側綠化帶的,也可以按照綠化帶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處理,并設置滲溝與底層滲水層連接。
3.3.3 邊坡支護方式的選擇
在山區(qū)地方,道路邊坡也占據道路紅線范圍的很大比例,道路邊坡的穩(wěn)定性、生態(tài)處置是低影響城市開發(fā)建設重要內容。道路路基防護一般分配坡面防護和沖刷防護,有植草防護、灰漿防護、護面墻、擋土墻、混凝土預制板等防護方式。
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低影響城市開發(fā)越來越重要,生態(tài)護坡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更多的應用,植草、平鋪草皮、植樹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運用廣泛。而對于石質邊坡的處置就比較麻煩,邊坡開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如何處理石質邊坡支護問題是海綿城市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建議對于石質邊坡在設計中應根據巖層性質及走向,合理確定邊坡坡比,并適當放緩坡率,采取方格網植草、窗式護面墻植草、掛網噴土植草等生態(tài)支護方式;避免采用噴漿、抹面等方式。并在邊坡坡腳設置排水溝,溝底設置碎石盲溝,與道路基礎底面碎石滲水層連接,有效處理雨水滲流。
4 結語
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組織編制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于2014 年10 月發(fā)布實施,為深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指導和依據。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建設涉及到整個城市系統,應該通過當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規(guī)劃、排水、道路、園林、交通、項目業(yè)主、施工單位和其他一些單位協調起來,明確目標,落實政策和具體措施。力爭做到城市像海綿體一樣,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利用,實現雨水資源化、涵養(yǎng)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減輕城市洪澇和排水系統壓力、改善和修復城市水環(huán)境,使得“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構建 》2014年10月
[2]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2015年1月
[3]李海燕,羅艷紅,張 悅.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應用,節(jié)水灌溉,2013年第11期:1007-4929(2013)11-0044-06
[4]于宵,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設計,城市道橋與防洪,2013 年6 月第6 期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fā);道路設計
1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fā)
海綿城市就像一塊海綿那樣,能把雨水留住,讓水循環(huán)利用起來。即指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jié)水循環(huán);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同時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tài)功能,讓城市更加宜居。
海綿城市遵循“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huán)使用和排水緊密結合,統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tài)修復等多個目標。海綿城市建設既要實現生態(tài)目標,也要滿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響開發(fā)設施建設必須要以建筑與小區(qū)、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城市規(guī)劃、設計、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門、各專業(yè)統籌配合,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tài)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
2 城市道路建設在低影響開發(fā)中的重要性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和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大量的硬化地面減弱了雨水的滲透,雨季降雨量大時容易形成洪峰,導致城市部分區(qū)域積水;導致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象條件和極端水文條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道路面積不斷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積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15~20%。道路路基范圍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觀,而目前這些資源都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現有雨水直接利用與間接利用的研究基礎上,針對綠化帶用水特點,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滲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徑流作為地下水、路邊綠化帶的補充水源,對推動低影響開發(fā)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 低影響開發(fā)城市道路建設設計方式
3.1 城市道路實施現狀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以滿足城市道路功能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體現“排”上,忽略了對生態(tài)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以“路面橫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網”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 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經市政排水管網直接進入河道,道路綠地不能有效地滯蓄雨水,不能對地下水進行補充;②綠化帶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經常性的澆灌綠化成為道路用水大戶,每年都消耗大量自來水,加劇了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③雨季地表徑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澇災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暢,路面積水嚴重,面層濕滑,引發(fā)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選擇
城市道路路面?zhèn)鹘y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為城市建設需要、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2012年前后建設部發(fā)布了《透水瀝青混凝土技術規(guī)程》和《透水磚路面技術規(guī)程》,規(guī)范規(guī)定透水混凝土路面應滿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滿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透水瀝青路面組合形式分為三種,分別是①路面水進入表面層后排入臨近排水設施、②路面水由面層進入基層(或墊層)后排入臨近排水設施、③路面水進入路面后滲入路基。前兩類主要用于需要減小降雨時路表徑流和降低道路兩側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決了“排”和降低路面徑流和噪音的問題,但是未解決“滲、滯、蓄、凈”的問題。第三種形式路面水滲入路基,但規(guī)范要求路基土滲透系數大于或等于7×10-5cm/s的公園、小區(qū)道路、廣場和中輕型荷載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該路面形式,也就是說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車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載條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隨著低影響開發(fā)建設被越來越多的部門重視,建議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環(huán)保、強度高的瀝青路面材料。
透水人行道要求土基應具有一定的滲透性能,土的滲透系數不小于1.0×10-3mm/s,且滲透面距離地下水位應大于1m。人行道及綠化帶滿足“滲、滯、蓄、凈”相對容易一些,但人行道與綠化帶畢竟才占總道路面積25~40%,為滿足道路車行道整體功能,靠近車行道的綠化帶和人行道也都設置了防水系統,不能有效解決“滲、滯、蓄、凈”的問題,所以整體解決道路路基范圍內“滲、滯、蓄、凈”是處理低影響開發(fā)建設的重要內容。
3.3 低影響開發(fā)建設城市道路設計理念更替
3.3.1 道路橫坡及綠化帶設計方式選擇
城市道路傳統設計方式是將道路做成向車行道外側傾斜排水至道路雨水口后匯入雨水管系統,綠化帶做成高于車行道25~40cm的凸起形式。為有效解決城市道路“滲、滯、蓄、凈”的問題,建議將車行道做成向中央綠化帶傾斜的形式,向綠化帶方向排水;綠化帶做成低于車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綠化帶下方設置碎石盲溝,在盲溝底面,超過路基工作區(qū)深度范圍后設置碎石層,反向路基底滲流。
同時在設計中減少道路雨水口篦子的設置、減小雨水管徑,并采取智能開關控制形式,僅在雨量較大、地面水不能有效排除時打開雨水篦子開關,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統。
通過此設計方式的轉變,道路路面雨水通過簡單的雨水管收集變?yōu)槁访鏉B透、綠化帶滲溝“滲、滯、蓄”并反向路基滲流、雨水管收集等三種流向。
3.3.2 道路人行道設計方式選擇
人行道人行荷載較低,在設計中可以采用透水人行道板鋪砌,基層采用透水混凝土鋪砌,墊層采用碎石層。為減小對路基工作區(qū)的影響,在靠近車行道側設置隔離層,在人行道范圍內設置30cm左右的碎石溝,深度結合路基工作區(qū)深度確定,將人行道范圍內雨水與路基底面碎石滲水層連接,有效處理雨水滲流。如人行道側有路側綠化帶的,也可以按照綠化帶降低收集雨水的方式處理,并設置滲溝與底層滲水層連接。
3.3.3 邊坡支護方式的選擇
在山區(qū)地方,道路邊坡也占據道路紅線范圍的很大比例,道路邊坡的穩(wěn)定性、生態(tài)處置是低影響城市開發(fā)建設重要內容。道路路基防護一般分配坡面防護和沖刷防護,有植草防護、灰漿防護、護面墻、擋土墻、混凝土預制板等防護方式。
在城鎮(zhèn)化背景下,低影響城市開發(fā)越來越重要,生態(tài)護坡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更多的應用,植草、平鋪草皮、植樹等模式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運用廣泛。而對于石質邊坡的處置就比較麻煩,邊坡開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如何處理石質邊坡支護問題是海綿城市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建議對于石質邊坡在設計中應根據巖層性質及走向,合理確定邊坡坡比,并適當放緩坡率,采取方格網植草、窗式護面墻植草、掛網噴土植草等生態(tài)支護方式;避免采用噴漿、抹面等方式。并在邊坡坡腳設置排水溝,溝底設置碎石盲溝,與道路基礎底面碎石滲水層連接,有效處理雨水滲流。
4 結語
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組織編制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于2014 年10 月發(fā)布實施,為深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指導和依據。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建設涉及到整個城市系統,應該通過當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規(guī)劃、排水、道路、園林、交通、項目業(yè)主、施工單位和其他一些單位協調起來,明確目標,落實政策和具體措施。力爭做到城市像海綿體一樣,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利用,實現雨水資源化、涵養(yǎng)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減輕城市洪澇和排水系統壓力、改善和修復城市水環(huán)境,使得“逢雨必澇,雨停即旱”的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構建 》2014年10月
[2]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2015年1月
[3]李海燕,羅艷紅,張 悅.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應用,節(jié)水灌溉,2013年第11期:1007-4929(2013)11-0044-06
[4]于宵,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設計,城市道橋與防洪,2013 年6 月第6 期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